中国的能源分布是不可持续的,能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与能源需求高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。因此,必须通过区域能源分配实现供需平衡。例如,内蒙古、云南、山西等省份负责向广东、浙江、山东等产能缺口较大的省份发电和配电。从能源效率的角度来看,能源传输比煤炭运输更经济高效。然而,清洁能源,如水、风、光等。它具有本地发电的特点,因此也必须通过电网传输和实施。
近年来,中国加大了电力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,逐步建设和完善智能电网,能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。如果极端天气导致交付能力下降,可通过反向分配调整交付保证。例如,日前,安徽与浙江、上海等地签订了高峰时段换电互助协议,加强了区域能源协调,实施了盈亏互助。白天,安徽电网将增加外部供电;晚上,浙江等省份协调电力支援安徽,效果良好。然而,区域间运输仍然存在不足,适应双向运输的灵活性不够。高温期间,作为川渝应急响应机制的一部分,能源部门继续通过德宝直流和川渝互联等8个输电渠道向四川输送能源,但仍不能满足能源需求,这表明,应急分配能力仍然存在不足,反向分配能力不足。
因此,迫切需要提高跨区域能源运输能力,特别是长距离跨区域能源输送能力,这是稳定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。中国正在逐步加快能源体系转型步伐,绿色能源正在逐步取代热能。随着极端天气威胁的增加,能源系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。因此,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,加强预测能源短期和长期风险的能力,并协调不同能源的供应比例;同时,要注重能源分配和能源调度,确保供需平衡。
中国煤炭资源丰富,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靠进口。为了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,除煤过程应是渐进的,更换过程不应过于紧迫,以避免“煤炭短缺”。要完全取代煤炭,光和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据估计,到2030年,中国非化石能源的份额将上升到25%左右,煤炭消费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,从而在确保能源自给自足和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的基础上,兼顾经济转型和能源安全。